• 跳到主导航
  • 跳转到主要内容
  • 跳到主要侧栏

爱蜜美食

  • 爱蜜生活
  • 时尚
  • 美食
  • 母婴

湖北特色菜“龙穿衣”的传说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龙穿衣是中国特色菜,龙穿衣也有着其故事传说。

龙穿衣的故事 龙穿衣的典故

传说很早以前,洪湖水经常无端波浪滔天,渔民无法下湖岸上又时常狂风大作,摧毁庄稼,农民无法耕种,闹得洪湖百姓长期不得安宁。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经大家推举,有一不惧邪恶的渔民凭借自己的水性,决心下湖探看究竟。一天深夜,他操起锋利的钢叉,悄悄潜入湖底,见一卷缩身体正在呼呼酣睡的怪物。原来一向孽害民者正是此物,于是乘其不备,用尽全力将钢叉刺向怪物脊背。怪物受此猛击,急欲伸展反扑时,第二叉又迅速刺向怪物头部,只听狮吼雷鸣一声咆哮,怪物劈浪跃出水面。伏在岸边舒牙露爪,奄奄气喘,渔民跟踪岸边,乘其张口喘气时高举钢叉刺入怪物咽喉,立即一股鲜血喷向水面,把洪湖染成了半边红色,洪湖也因此得名。待湖水平静,旭日东升,岸上受害渔民赶来助威,看到怪物已死,勇士周身也被搠伤,鲜血溅满岸边草地,使正在成长的蘑菇野草,披上了一层鲜艳的光泽(现在洪湖边上红绿相映的红草和蘑菇,仍年年丛生)。

在降伏了这似龙非龙、似鱼非鱼的水怪以后,为了解恨消灾,渔民们将其砍剁成块,剥皮去肉,卷成肉卷,用油炸来分食,并美其名曰龙穿衣。

归档在:美食文化

名菜“百鸟朝凤”让慈禧赞不绝口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百鸟朝凤”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菜,是给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的吉祥菜。因其造型奇特、口感鲜香而赢得太后的赞赏。后来演变成为粤菜谱中有代表性的菜品。

百鸟朝凤典故 百鸟朝凤来历

据说,当年皇太后的寿宴设在大报恩寺里。为庆寿诞,宫里宫外满朝文武都忙活开了。这时出现了一桩奇事。有一天,素来静寂的大报恩寺上空突然飞来了许多珍禽异鸟,它们一会儿凌空飞翔,一会儿盘旋庙宇之间,还不时发出百鸟齐鸣的悦耳之音,充满了吉祥和热烈气氛,引来过往行人驻足观赏。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百鸟是不会自己凑集在一起飞翔的,而是后宫主管挖空心思想讨主子欢心,派人不惜代价从民间搜求来许多珍贵名鸟,事先经过驯化,经一次次试飞之后,才形成了如此奇特景观。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光绪皇帝的耳中。他闻听后对“百鸟齐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主管把个中原委如实向光绪帝说明之后,他十分满意,并问:“能不能再设法做一道‘百鸟朝凤’的寿菜,在寿诞之日献上,岂不让老佛爷更高兴!”后宫主管不敢不遵旨行事,立即下去找御厨传达了御旨。他还特别说道:“这‘百鸟朝凤’可是太后寿诞宴席的主菜,做好了重赏,做不好可是掉脑袋的事儿。到时候,我也替你们求不了情。”一时间,御膳房的御厨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其中一位富有经验的大厨师说:“我看‘百鸟朝凤’的凤凰好办,只要选用一只鲜嫩的母鸡,便能做成逼真的造型。关键是‘百鸟’如何制作了。”另一位厨师说:“我看用火腿制作小鸟的翅膀就行。”还有人出主意:“用凤尾虾做成小鸟也不错,味道岂不更加鲜美?”

百鸟朝凤典故 百鸟朝凤来历

经过多番议论之后,后宫主管便决定立即试制“百鸟朝凤”,他还亲临御膳房观看。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只见一位御厨拿来了鲜嫩的母鸡,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将胸骨用力拍平,把香菇条和火腿条摆成小鸟翅膀。每只酒盅里打入一只新鲜的鸽子蛋后,上笼蒸几分钟。没过多大时辰,嫩母鸡煮好了,从酒盅里扣出来的全是一只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小鸟来。再经过一番精心摆盘和装点,只见一只雍容华贵的凤凰高昂着头稳坐在食盘中央,它的四周尽是振翅欲飞的玲珑小鸟。整个造型尽善尽美,十分好看。后宫主管非常满意,便立即将试制情况禀报了光绪皇帝,皇帝大喜。

寿诞之日到了。大报恩寺里珍禽雅集,百鸟争鸣。五彩缤纷的飞鸟,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飞上飞下,发出动人的乐音。慈禧太后大喜过望。在欢快的“百鸟朝凤”乐曲中,寿宴开始了。后宫主管亲手捧上鲜香四溢的美馔“百鸟朝凤”,端端正正地摆在诸多佳肴正中。看着珍馔,听着光绪皇帝的介绍,皇太后不住地点头赞许,并对平生头一次品尝到的“百鸟朝凤”更是赞不绝口。此后,“百鸟朝凤”便成了满清宫廷御膳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了。

(摘自《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湖北人民出版社)

小贴士

“百鸟朝凤”制作方法

主料和辅料活嫩母鸡1只1000克,鸽蛋10只,菜心10棵,熟火腿、绍酒各50克,蟹黄、猪油各100克,水发香菇、鸭肫各5只,精盐、白糖各10克,味精5克,姜3片,葱半根,淀粉15克,胡椒粉少许。

制作技艺

1.鸡除去内脏后,放在砧板上,把砂锅底,把鸡和洗好的鸭肫放进砂锅,倒入绍酒、葱段、姜片,然后倒入清水没过鸡为好,用中火烧开后,移小火煨煮2小时。

2.炒锅置火上烧热,加入猪油50克,烧到五六成热时,放进蟹黄,煸出香味和蟹黄油倒进砂锅,撒上盐和胡椒粉,继续用小火煨。

3.拿出10只小酒盅,在每只酒盅里都抹上一层猪油,盅内用香菇条和火腿条摆成小鸟的翅膀和尾形,再在每盅里打进一只鸽蛋,浇上一滴盐水,放笼里蒸约5分钟取出,趁热扣出鸽蛋即成小鸟形,放到大汤盘周围,把砂锅里鸡取出,背朝上放到盘中央,把鸭肫插在鸽蛋的空隙处。再将汤汁倒入锅里烧开,放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在鸡和鸽蛋上便可食用。

归档在:美食文化

霸气苏菜“梁王鱼”的典故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梁王鱼是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属于徐海菜,此菜色泽金黄,海参三色相映,汤汁浓厚,质地腴美鲜嫩、酥香,寓意吉祥。梁王鱼的名字就透着一股历史的霸气,其来历与后梁朱温有关。

梁王鱼的故事,梁王鱼的典故

“风云已过山河在,御赐琼楼何处寻。当年鱼头君独占,一朝霸业十七秋”。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件烹饪轶事。唐末朱温(后称梁王),他末第时,准备投黄巢起义军。其义兄义弟为他饯行,特制烧黄鲇鱼头,酒菜摆好,义弟去找义兄,在迟迟未到时,朱温竟把鱼头吃光。神话传说,当年朱温吃的是鳌鱼化身之头,因他独占鳌头,而后称帝,并把砀山城门楼扩建三层,这道有寓意的菜名也就传了下来。因其国号为梁,故菜又称梁王鱼。

梁王朱温

梁王朱温虽然霸气灭唐,成为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可惜最后被亲子朱友珪所弑,没有善终。

知道有着浓浓历史韵味的菜得到了很多名人的喜爱,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先生来徐州,品尝此菜后连声称赞。

归档在:美食文化

豫菜名菜“笏板鸡”的历史故事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笏板鸡是鸡胸脯肉为原料的菜肴,此菜特点是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当然,这道菜最大的特点是外形为长扁条的笏板状。类似的还有另外一道菜笏板鱼。

孙承忠

▲孙承忠

这道菜为什么要做成笏板形状呢,原来这是为了纪念明代一位贤臣的缘故。河北省任邱一带,明代时出了一位清正、刚直的大臣孙承忠,他对专权乱政的魏忠贤十分不满,常常与魏忠贤发生对抗。孙承忠为了弹劾魏忠贤,常常把他的罪恶写在笏板上,碰到机会便向皇帝报告,因此孙承忠是笏板不离身。一次吃饭时,他把笏板放在手边,边吃边想着弹劾魏忠贤的事,由于思想过分集中,竟然把笏板当成了他平时爱吃的干炸鱼放进了嘴中。

笏板

▲笏板。ps:笏板鸡和笏板鱼的成菜图片,小编找遍了也没有正确的结果,所以这里就放一个笏板的图了,吃货们自行脑补……

“朝牌”形似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拿的笏板

▲这个“朝牌”,是山东的一个传统糕点,形似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拿的笏板,所以又称“状元朝牌”,孩子食用有“金榜题名”的寓意。外形和笏板鸡有相似之处。

孙承忠公忠体国的人格力量,使他的家庭厨师深受感动,此后便将鸡和鱼做成笏板的形状,来宣扬主人时时刻刻不忘国事的高尚品德。后来,孙承忠死于国难,笏板鸡和笏板鱼的做法便从他家中传到了社会上。笏板鸡和笏板鱼的流传以及风行,既表明了人们对孙承忠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人们崇尚正直和忠诚的道德追求。

归档在:美食文化

喜庆的苏菜“龙门鱼”:鱼跃龙门,平步青云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龙门鱼是徐州地区的一道美食,其特点是外酥里嫩,兼蓄五味,形状美观,汁浓鲜香。鲤鱼是龙门鱼的主料,也是苏北鲁南人民喜爱之物,人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徐州以产“三鲤”著称:一是黄河水域里的金色鲤鱼,二是运河水域里的红色鲤鱼,三是微山湖一带水域里的乌赤色四孔鲤鱼。“三鲤”中尤以四孔鲤鱼久负盛名,1952年毛主席视察徐州时说:“徐州四孔鲤鱼天下驰名。”

糖醋四孔鲤鱼

糖醋四孔鲤鱼

龙门鱼的来历相传始于彭城人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

相传刘裕幼年入学的第一天,他父母设宴,制作了四道菜:一是清炖鸡,二是红烧肉,三是烩蛋,四是红烧鲤鱼。这四道菜均有吉祥有条之意,希望刘裕能像跃过龙门的鲤鱼,通达显贵。刘裕随把四个菜组合起来,使其头、尾、翅有跃龙门之势。后人仿其菜,乐其俗,沿传至今。

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

刘裕自幼家贫,生于南北朝乱世偏安一隅的东晋,最终代晋而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身低微,重用寒族的刘裕,让“龙门鱼”这道有着浓浓历史韵味的菜,与这样的豪杰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归档在:美食文化

麟游血条面——历史悠久的陕西风味小吃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麟游血条面,因用小吃。这一风味小吃,相传还是唐王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麟游血条面的故事 麟游血条面的典故

麟游血条面历史悠久。麟游九成宫是隋唐帝王避暑的行宫。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一天去乡间微服私访,一位农妇便把用猪血和面制作的面条献给他,李世民吃后赞不绝口,后来就将那位农妇招进宫,专为宫廷做御用血面食。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千百年来,血条面在麟游境内流传不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但是,地道的麟游血条面却只有在农村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品尝到它的美味。

据《本草纲目》记载,猪、羊血皆有生血活血、解毒排毒的功效。它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丰富的铁、钾、钙等十余种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所以说血条面算得上地地道道的保健食品。

麟游血条面的故事 麟游血条面的典故

血条面制作讲究,具体作法是,取新鲜猪血或羊血,加盐后反复搅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后用细纱网过滤,取缔杂质,兑凉开水少许,放干细调料若干。另选精细麦面粉,用过滤好的血浆和面,或人擀或机压成薄面片,每压一层抹一层油(猪油、鸡油、菜油均可),用油擦遍,几经折叠压薄,切成细条,上笼蒸二十分钟后,晾干保存,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食用时,将红萝卜、豆腐等,切碎,用菜油炒熟。用五香调料、姜末、油泼辣子、臊子油等做汤(最好用肉汤)。血条面可以根据食者的需求,调成晕、素两种。将做好的血面入汤,泡几分钟即可食用。

麟游血条面的特点是:薄、劲、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劲”是指血面柔中带劲,耐煮耐泡;“煎”是指汤很煎和,汤温较高;“稀”是指面少汤多,味道鲜美(人常说味道都在汤里头);“汪”是指汤的配料很丰富,色彩搭配鲜艳,油多味香。所以,血条面食用方便,利于贮存。

麟游血条面是中国民间古老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中华民族的饮食大花园中,独一无二,其他地方没有人制作食用血条面。你看:红艳艳的面,油汪汪的汤,黄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看了眼馋,闻了喷香,吃了爽口。香味悠长,营养丰富,不愧是是宴待宾朋、馈赠亲友的独特食品。 (阎成功)

归档在:美食文化

李白为了获得重用,亲手为皇帝烹制了太白鸭子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太白鸭子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此菜色白肉烂,汤味鲜醇,具有滋补之功效。这道菜的成名据说与大诗人李白有关。

太白鸭子来历 太白鸭子典故

唐玄宗天宝元年,诗人李白一度受到唐玄宗的赏识,遂应召入京供奉翰林。很快,李白以其卓越的政说,使“王公大臣争相交结”,而对他的诗,“达官贵人竟相诵吟”。尽管如此,但在玄宗眼里,李白始终不过是一个写诗填词的“弄臣”,并没有在政治上重用的意思。

一向襟怀“直挂云帆济沧海”宏大抱负的李白,并不甘心当一个歌颂升平的御用文人,而是想成为国家的“辅弼”,大展经纶,施展抱负。为此他多次向玄宗暗示,希望能得到皇上的重用。唐玄宗开始只是一般地不予理会, 后来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等人进谗言,便逐渐疏远李白。李白为了接近玄宗,宣传自己富国强民安天下的宏论,便投上所好,以 美食为谋介,把自己年轻时在四川吃过的一道佳肴焖蒸鸭子,亲手烹制献给玄宗。

李白

这道菜是用百年陈酿花雕(黄酒)、枸杞子、三七等,烹调肥鸭一只。 由于烹制特殊,其味道异常香美。玄宗食后,大加称赞,召李白询问此菜的 奥妙。李白如此这般地大加渲染一番,并借题发挥,以烹调论治国安邦之道。 不料玄宗只对美味佳肴感兴趣,为了使自己经常吃上这道菜,便赐名为“太 白鸭子”,并命将此菜列入御膳谱中,而李白的政治抱负,终无缘施展。他留下了这道“太白鸭子”,却成为四川传统名菜。伴随这段佳话,在中国烹饪史上一直流传至今。

太白鸭子的故事不禁让人扼腕兴嗟,想不到一向给人刚直印象的大诗人李白,为了自己的抱负还有这样柔软的身段。可惜,皇帝还是没给他机会,哦,也许是皇帝没给自己机会,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马嵬坡事件,国破山河在,美人香消玉殒。

对于吃货来说,这次可惜的不止是太白鸭子!

归档在:美食文化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幸福的“回忆杀”,30年前全鸭席原是一桌“假客人”?

虽然没能联系到纪录片的日方拍摄者,但是北京晨报记者从全聚德找到了参与当年拍摄的当事人,确认拍摄地点正是全聚德烤鸭店的前门起源店。有意思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能向外宾展示“最好一面”,片中吃着烤鸭、喝着茅台酒的一桌觥筹交错、意兴正酣的客人,其实都是当时全聚德的员工。

出镜人物:烤鸭师傅李兴禄

山东“小力巴” 烤鸭挑大梁

在片中,一位精干的烤鸭师傅聚精会神地盯着烤炉里的鸭子,烤到恰到好处时,一“悠”一“甩”将枣红色的烤鸭挑出炉门。这位“上镜”的师傅正是当年全聚德烤鸭班的“大梁”、第五代烤鸭技师李兴禄(图②)。时隔三十年,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李兴禄再度拿起两米长、3斤重的鸭杆,老师傅一招一式的帅气仍不减当年(图①)。

1950年,刚刚12岁的李兴禄以一个山东“小力巴”的身份来到当时的老店,到纪录片拍摄时,李兴禄已经成了烤鸭界里响当当的“一号”,他把自己青春和汗水都贡献给了位于前门大街的“起源店”。

夏天烤鸭子 猛灌“盐汽水儿”

在纪录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李兴禄师傅脸上淌着汗,李师傅笑称是“里面烤鸭子,外面烤人”。最多的时候,李兴禄一天就要烤出400多只鸭子。到了夏天,烤鸭炉前的温度可想而知。“我那会儿瘦,1米8的大个儿100多斤,我是最不爱出汗的主儿,你看片子里我脸上的汗都闪着光了。和我一起的几个人,从外衣到里面的裤衩全都是湿透了的,脱下来都能拧出水。”那时候要是夏天赶上有领导来视察,都会问“有多少补助费”,“哪儿有补助费,补助就是热得不行了,去冰箱里猛灌盐汽水儿。”

日本客人赞烤鸭师傅为“艺术家”

李兴禄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就跟平常一样盯着炉,鸭子烤好了是正经事。旁边相机快门声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我们眼睛都不转一下。”

据李兴禄回忆,“日本客人参观时,鸭子从炉里面一挑出来,好多人都鼓掌、竖大拇指,后来翻译告诉我们,日本客人说烤鸭简直不是一道菜,是‘艺术品’;说我们‘不是厨师,是艺术家’”。当时日本客人对烤鸭和烤鸭的技艺简直“爱到极致”。

出镜人物:帅哥“食客”、现为全聚德前门店快餐部主管白重光

拍片地为老店接待元首的“贵宾厅”

烤鸭,糟溜三白,炸鸭胗肝、鸭腿,香辣鸭心,再加上葡萄酒和一瓶茅台,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多为两位数,这样一桌全聚德的“全鸭席”可谓“奢华”。纪录片所拍摄的宴席场景使用的“摆拍”,一桌客人也都是当时全聚德的员工“扮演”的(图③)。据老员工回忆,拍摄纪录片的宴会厅当时叫做“后楼”。“那时候中楼和后楼基本上是用作接待各国元首的高级宴会厅,拍摄纪录片的那个屋子能摆下四桌左右,周总理在那里宴请过很多贵宾。”但这些地点现在已经随着全聚德前门店的改建扩容不复存在。

当年接待的六成以上为日本旅游团

白重光是全聚德前门店快餐部的主管,时光退回到纪录片拍摄的1985年,片中那个头发乌黑、眼神明亮的小伙子正是22岁的白重光(图④)。那时白重光到全聚德没有几年,但是因为人聪明、服务过硬,已经是那一拨儿服务员中的骨干,曾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多位外国元首服务。

白重光说,那时候全聚德的生意完全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晚上来自各国的旅游团队几乎把全聚德“包场”。“日本的团特别多,基本上占到六成以上。”白重光说,“那时候日本团餐标高,能达到200元。而且为日本团队服务很‘省事儿’,日本客人筷子都用得很好。”

因拍摄第一次吃到全聚德烤鸭

这部纪录片拍摄当天正值白重光当班,一上班就听同事说“有个日本摄制组来拍片子”。没一会儿,老书记彭大进就把包括白重光在内的几个年轻服务员叫了过去,让他们换掉工作服穿上便装。“他跟我们说,这回咱们扮演吃饭的客人,咱们就吃,吃得高兴点。”见过“大世面”的白重光说,这样的事儿他还是第一次赶上,第一反应就是“真能吃一顿啊,这机会多好啊”!白重光再回看纪录片里的自己和其他几位同事,还是笑称,“演技差,吃得太紧张了。”

1981年到店,已经工作了四年的白重光那次真的是第一次吃到全聚德的烤鸭,满脑子的形容词最后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字儿:香!他告诉记者,这顿饭真是吃到了全聚德鸭菜的经典,“虽然我们这桌客人是假的,但是确实是真吃真喝,不能浪费啊。”整个拍摄过程大约持续了十分钟左右,摄制组一撤,老书记又招呼了几个当班的工作人员,大家一起把这桌菜“解决”了。

“过了三十年再看当时,确实觉得挺怀念的。看到了那个刚改革开放、刚接触外面世界时人们的缩影。”没想到最没有演技的一帮人,“演”出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状态。”

记者手记

幸福的“回忆杀”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回忆杀”。我就被这部纪录片“杀”了。我是个80后,记得有一年除夕,全家团圆饭后聊天,大舅妈回忆起当年的一段往事。那时候她以女朋友的身份第一次跟着大舅逛前门。路过全聚德,不由得说了一句“要是能吃次烤鸭就好了”。一句话差点让俩人恋情告吹,“你大舅当时就训了我一顿,说‘你还想吃烤鸭子,你知不知道多少钱,你懂不懂艰苦朴素,你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大舅妈一席话说得说得大舅脸红了半天,不知道是因为喝酒,还是因为对爱人的愧疚。

从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的《中国》,到1985年这部日本人拍的美食纪录片,那个年代,我们都习惯于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国人,而事实上,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衣食日渐富足,幸福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所以,在我的“回忆杀”里,纪录片中美食勾起的是并不只是舌尖儿上的盛宴,而是以味蕾为起点,一路走回去,再遇到的那时候的人和事。

归档在:美食文化

寒食伴清明:跨越2600年的坚守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绵山,又称介山,位于山西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每年清明节期间,这里都会举行寒食清明祭祀仪式。4月1日,2017年寒食清明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这项活动已成为传承历史、倡导文明、荟萃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寒食伴清明:跨越2600年的坚守

寒食与清明如影随形。直到今天,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剪不断理还乱。究竟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谁继承了谁,谁又融合了谁,总也说不清道不明。

千秋一人

无论谈寒食还是清明,怎么也绕不开介子推,离不了晋文公。早在2600多年前,介子推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介子推与寒食节

乘坐着时光机,重游历史长河。荡漾在浩渺的河面,时光机总是钟情于悲壮的场面,于是第一幕定格在“割股奉君”。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

“割股奉君”之后换来的却是第二幕“背母归山”。19年后,重耳登上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分封功臣时,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有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隐居于山西介休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邻居为其鸣不平,夜悬《龙蛇歌》于城门之上,晋文公看后,追悔莫及。

介子推的倔强与晋文公的强势,注定了悲剧结局:“订立寒食”。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放火烧山。三天三夜,风急火烈,绵延百里。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陪伴他们的是一棵烧焦的柳树和一首藏于柳树洞中的血诗。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万千绿枝随风摆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道出了君臣之间的恩怨离合,也说出了世人对介子推的崇敬。到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那里,介子推已经被渲染得几乎家喻户晓。

原绵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融亮这样概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

妒女焚火

寒食习俗有一个演变过程,寒食节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曹操《明罚令》说:“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明代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志》道:“最初寒食节为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

如果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就足以说清寒食和清明的起源,那就太低估了历史的复杂性。当我们在凭吊介子推的高尚时,岂知在山西阳泉,距离介休绵山200多公里的平定还有一座绵山,还有一位介子推的妹妹,也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传说,给寒食清明起源说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据传,介子推有一个妹妹,人称介山氏。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期间,介山氏侍奉母亲,相依为命。最初寒食节时间长达月余甚至百日,百姓因长时间吃冷食经常生病,苦不堪言。介山氏误会其兄不愿做官、不愿为国家做事的做法,也看到寒食这个习俗给百姓带来的危害,决心改变这一习俗。遂于冬至开始,每日砍柴,百日之间,聚柴成堆,在清明时节举火自焚,这就是在平定娘子关民间广泛传颂的“妒女焚火”“百日砍柴一火烧”的历史典故。正是她的举动将寒食改为3天,至今在山西还保留着“前寒食”“后寒食”及寒食节的传统。后人为纪念介山氏,在山下的悬泉旁为她立祠,称“妒女祠”,旁边的瀑布泉改称为“妒女泉”,焚火之山也称为绵山。

随着妒女祠香火日渐旺盛,妒女演变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百姓称之为妒神。现在,平定娘子关镇的坡底村每年清明节仍会举办庙会祭祀妒神。该镇党委书记朱继明告诉记者:“清明庙会是娘子关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最早在妒女祠所在的娘子关村举行,后移到城西村,现在由坡底村主办。”

有人说,介山氏是“易俗寒食,改节清明”的倡导者,寒食节为晋文公所立,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位名士,清明节却是妒女反抗寒食的结果,是妒女与皇权不屈抗争有记载的第一例,而且是成功的首次,因此诞生了影响海内外、传承几千年的清明节祭祀文化。

历史总是让人在朦胧中探寻真相。寒食清明的名、节地望之争,古已有之,见怪不怪,今后这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而这也许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千年纪念

其实介子推兄妹的故事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附会,都已无关紧要。寒食清明的纪念,是一个民族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数千年的坚守。正如娘子关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贾振芳所说,介子推“忠孝清烈”,其妹“大义节烈”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关于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有专家说,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慢慢地,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可以说,寒食伴随着杨柳之风,不断滋养着清明,最后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也几无可能。

如今,随着“我们的节日·清明”等活动的开展,寒食清明文化渐渐深入人心。据悉,清明节期间,广西将组织举办祭扫、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等线下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学习党史、国史和英模事迹,了解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上海市奉贤区将根据区域“贤文化”特色,通过少儿诗词吟诵、特色民俗互动、中华传统礼仪展示和奉贤红色故事演绎、书写祝福放飞风筝等方式缅怀先贤先烈,提倡文明修身,在浓浓诗意中寄托相思;天津市南开区将在教育系统举办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等,礼敬先烈先辈,培养爱国情感。

清明时节,中华经典诵读以及具有浓郁清明特色的拔河、秋千等民俗活动也将在山西各地陆续展开。荡秋千是寒食节、清明节众多习俗之一。“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否也是在这样一个春日的早晨,轻轻地荡漾着秋千。只是起落之间,已经滑过了千年。

归档在:美食文化

烧南北:美肴佳馔一盘,江南塞北二味

2018年7月4日 被 文君, 蔡 评论

烧南北是河北张家口市一种特色传统名肴,属于冀菜系。所谓烧南北,就是以塞北口蘑和江南竹笋为主料,将它们切成薄片,入旺火油锅煸炒,加上一些调料和鲜汤,烧开勾芡,淋上鸡油即成。此菜色泽银红,鲜美爽口,香味浓烈。

烧南北的来历 烧南北的故事

在我国民间,竹笋雅称玉兰片,盛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玉兰片的雅称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

益阳竹笋成为玉兰片名称的来源

很久以前,湖南益阳住着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郭信一家。郭信有一身好武艺,在随军征战中立下了许多功劳,官升兵部侍郎。郭信回家探亲,娶了个美丽贤淑的妻子玉兰,两人相亲相爱,甜甜蜜蜜。后来郭信赴京上任,玉兰留在益阳家中,照顾郭信年迈的双亲。平时夫妻二人虽然不常见面,但玉兰常托人带一些家乡的土产给郭信,所以恩爱之情并不衰减。有一年,益阳竹笋大丰收,玉兰就将竹笋晒干,捎往京城。郭信用笋干煮食烧汤,滋味鲜美,就献给皇上品尝,皇帝吃了,夸赞不已,就问此菜何名,郭信禀道:“此乃竹笋,是臣妻玉兰亲手所制。”皇帝听了,点点头道:“既然是爱卿之妻玉兰所制, 就叫它玉兰片吧”,从此,这一雅号就不胫而走。

张家口口蘑

比起玉兰片的传说来,口蘑的传说就更具有传奇性。口蘑,是河北省的著名特产,因盛产于张家口的坝上大草原,故称口蘑。它肉质肥厚,清香适口,是食用菌中之佳品,被誉为“素中之肉”。口蘑的香气绵延长远。关于口蘑之香,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口蘑商,为了施展销路,带了上等口蘑,坐船从天津出发南行。一路上,蘑香四溢,引得海中的鱼虾成群结队,随船而行。船上的人既惊叹这一奇观,又害怕翻船,船老板就重金购买驱鱼良策。口蘑商一力承担下来,打开箱子,把口蘑抛入海中。口蘑随波漂流而去,鱼群也追着远去的口蘑逐渐散去。事后,口蘑商逢人便讲鱼群围船,口蘑解围之事,许多人就和他签订了购买口蘑的合同,口蘑商由此发了大财。

虽然玉兰片和口蘑都是世间美味,但以前它们都是分别烹制或给其他菜做辅料的。那么这地处南北的两种名产怎么会走到一锅里去的呢?据说,有一次厨师在将吃剩下的烧口蘑与烧玉兰片回锅加热时,不当心把它们烩到了一起,一尝,风味绝佳,而且色泽鲜艳,于是“烧南北”这道名菜就被偶然地发明了出来。它的创制,使得食客们只要品此一菜,就能饱尝祖国南北两大名味,真可谓是:“美肴佳馔一盘,江南塞北二味。”

归档在:美食文化

  • 转到页面 1
  • 转到页面 2
  • 转到页面 3
  • 临时页面省略 …
  • 转到页面 14
  • 转到 下一页 »

第一边栏

Copyright © 2021 爱蜜美食 on the Foodie Pro Theme